三时是什么意思 拼音应该怎么读
![]() | 拼音 | San Shi |
书写 | 三时 | |
基本解释 | (1).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诗:“我欲他查看更多 |
扩展释义
什么是三时?
三时,又称“三刻”,是古代xx使用的一种时间计量方法。它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称为“时”,每个“时”分成六个“刻”,每个“刻”相当于现代时间的十五分钟。因此,一个普通的白天就被分成了二十四个“时”,每个“时”大约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两个小时。这种时间计算方法主要流行于汉朝至唐朝时期,后被逐渐淘汰。
三时的来源和历史
三时这种时间计算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汉代开始,三时成为一种正式的时间计算方法,并在随后的几个朝代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唐代时,三时的使用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接近现代时间计算方法的日刻制,即为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分为六十分钟。
三时的应用和影响
雨量计、日晷和漏壶是三时制下发明的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对“三时”的描述,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写道:“三时归梦坐,万里共凄凉。”,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忧伤。
对于现代人来说,三时虽然已经不再通用,但其作为一种时间计算方法的历史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它代表了古代xx人们的智慧和文化,同时也为现代的时间计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