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讁是什么意思 拼音应该怎么读
![]() | 拼音 | Ke Zhe |
书写 | 科讁 | |
基本解释 | 亦作“ 科适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查看更多 |
扩展释义
什么是七科讁?
七科讁是古代考试时的一种评分制度。在唐代进士考试中,会分为七科,每科的评定标准都不同。而“讁”即指定分值,不同的成绩级别对应不同的分值,如此加起来便是总分。
七科讁的构成
唐代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为七科,分别是:经义、礼、乐、射、书、数、律。经义考核儒家文献、经典的知识,礼考核古代礼仪、规范的了解程度,乐考核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射考核弓箭、马术和狩猎等技能,书考核书法和文学作品,数考核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律考核法律和管理能力。
七科讁的评分标准
七科考试中的评分标准颇有些区别。经义、礼、乐三科的分值比较少。经义考试,如果达到第一等秀才的水平,则可得到24分;进士的分数则比较高,是36分。礼和乐两科,最高分为12分。书、数、律三科则比较严格,最高的分值也只有8分。射科的分值比较特别,射考试的时间比较短,而且由于需要在实践中考核技能,所以没有设立等级和阶段,最高得分也只有6分。
七科讁的影响
七科讁在古代对于进士考取有很大影响。有了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让每个考生更加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程度,达到了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是否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也为古代的选拔工作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该制度也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在促进大量古代学者的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同时,也使得更多的人对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