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碑是什么意思 拼音应该怎么读
![]() | 拼音 | miào táng bēi |
书写 | 庙堂碑 | |
基本解释 | 即《孔子庙堂碑》。立于 唐 贞观 初, 虞世南 撰并书,记述 唐 武德 九年封 孔子 二十三世孙 孔德伦 为“褒圣侯”及修葺 孔 庙等事,书法俊朗圆腴,内刚外柔查看更多 |
扩展释义
什么是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又称东京庙堂碑、清庙堂碑、孔庙堂碑,是一块保存于孔庙内的碑石。碑石上600多字记录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思想。是后世研究孔子文化、研究xx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孔子庙堂碑的历史
孔子庙堂碑最早刻于公元1755年,是乾隆帝下诏而刻。当时乾隆帝下令清理汴京的孔庙,捐资重建。后又分别在1792年、1805年、1913年等历次修葺中留下许多碑刻。但是,这些碑文能否反映出孔子原来的思想已经引起了众多争议。
孔子庙堂碑的学术价值
《大学》《中庸》和《论语》是儒家经典,而孔子庙堂碑则集中了这些经典的精华。孔子庙堂碑中涉及到的思想包括仁义、礼仪、中庸、修养、教育等方面,对后世的孔子学研究有很大帮助。此外,孔子庙堂碑上刻有的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思想也是我们了解孔子及其时代、思想和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孔子庙堂碑的现状
如今,孔子庙堂碑保存于孔子庙的正堂“北大门”内,受到了全国范围的保护。由于长期的时间侵蚀和风化,孔子庙堂碑已经被刻面削薄和出现裂纹,多处文字已经模糊,所以近年来先后进行过两次修复,以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