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杵是什么意思 拼音应该怎么读
![]() | 拼音 | bǎi chǐ chǔ |
书写 | 百尺杵 | |
基本解释 | 人参的俗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集解﹞引 苏颂 曰:“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椏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椏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查看更多 |
扩展释义
什么是百尺杵?
百尺杵,是一种古代农具,由一根长杆和一个重锤组成,通常用来捣击米麦、豆类等谷物,以去壳或碾粉。它外形似锤,但因为杵柄一般都超过了百尺(一百尺并不是指100尺,而是指“很长很长的杆子”的意思),故得名百尺杵。
百尺杵的历史
百尺杵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并不是用来捣击粮食,而是作为兵器使用。据史书记载,当时两个城或两个军队之间往往使用百尺杵对打,在杵柄上加上了好几个箍子,使得杵柄不易断裂。逐渐地,百尺杵逐渐演化成了民间普及的捣米器具。
百尺杵的价值
百尺杵作为一种传统农具,有着许多独特的价值。第一、它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捣米工具。与电动捣米机相比,百尺杵完全是靠人力操作,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第二、使用百尺杵捣米可以保证米饭的口感和品质。由于百尺杵的操作方式是逐渐借力,捣出来的米饭颗粒完整,疏松有弹性,营养价值更高。此外,百尺杵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传承。
本文总结
百尺杵作为一种传统农具,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用作兵器,但仍然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保护传统农具,推广传统的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