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纳是什么意思 拼音应该怎么读
![]() | 拼音 | wán nà |
书写 | 完纳 | |
基本解释 | 交纳(赋税)。《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虽则管了库,正在农忙之际,诸事俱停,那里有什么钱粮完纳?”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长江设关》:“货物出口、入口查看更多 |
扩展释义
什么是完纳?
完纳,是传统社会中的一种赋税方式。通常指每户人家每年要按照户口登记而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其他物品。完纳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领主统治阶级支配农民的一种形式,又称为庸税、口粮等。
完纳的由来
完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在秦朝,每户人家根据人口数量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称为口粮;到了汉武帝时期,根据户口登记,按照三等九品的级别来分类,每户按照级别交纳粮食。而到了唐朝,随着15岁以上男女分户的制度的确立,每户人家要完纳一定家产的三成到五成。
完纳的实施
完纳的实施方式,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在封建时期,完纳是由地方xx按照户籍登记来征收的,所交纳的粮食可以作为军粮或者官府的日常开支。而到了清朝,由于人口数量增多,现场征收变得困难,于是采用了以钱代粮的方式征收完纳,农民可以交纳钱财来代替粮食。
完纳对社会的影响
封建社会中完纳只是一种赋税方式,但它也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农民眼中,完纳是一种重负,严重地压迫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完纳使得地主能够从农民手中获取一定数量的粮食,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小编本文总结了一下,完纳是xx封建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赋税方式。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不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完纳的征收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却一直在我们心中。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