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予不信是什么意思 拼音应该怎么读

拼音wèi yú bù xìn
书写
基本解释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扩展释义

什么是谓予不信

“谓予不信”一词出自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在古代汉语中,谓是“说”的意思,予是“我”的意思,不信是“不相信”的意思。因此,“谓予不信”就是指他人不相信自己的话或行为。

谓予不信的典故

《左传》中,“谓予不信”出现在楚国大夫屈原给楚怀王的一封信中。屈原在信中向楚怀王告状,说有人诽谤他,但他的话却被怀王视而不见。屈原在信中写道:“臣之不用悲,王之不信也。”后被怀王误解,最终被贬到了边远的地方。

“谓予不信”在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谓予不信”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形容当事人无法取信于人,通常与诽谤、陷害、误解等有关。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例如,一个人说话不严谨,不经过事实核实,就容易被认为是“谓予不信”。

本文本文总结,“谓予不信”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现代社会中常用的成语,牢记“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原则,才能避免“谓予不信”的尴尬境地。

0
分享到